油車口城隍爺  

( 102年 蘇府王爺廟 霞海城隍 攝 )

城隍(城隍爺、城隍爺公、城隍老爺或城隍尊神),其前身為水庸神,兼管陰陽的神祇,也是中國神話中守護城池的神。城隍專司人間善惡之記錄、通報、死者亡靈審判和移送之職。現被人供奉於廟宇稱為城隍廟。

「城」為城牆、「隍」為護城河;而城隍的宗教觀念源自道教,其後與儒教結合相互影響。最早記載城隍的是《周易》:「城復於隍,勿用師」。最早祭城隍只築土壇,無廟無像。正如《鳳山縣志‧祀典志》所載:「城隍廟無專祭,而水旱、疾疫必禱之,致敬、宿齋必告之;故立之廟,使神有所憑依也。」。設置城隍廟祭祀,大抵從道教成為民間信仰才出現。

DSC01471  

( 102年 蘇府王爺廟 霞海城隍 攝 )

古時候的人們由於民智未開,在面對週遭所產生的自然現象時,往往因為不瞭解而產生害怕,於是自然對天地產生了畏懼之心,而心生崇拜,這就是自然崇拜。而從自然崇拜中又衍生出「有一物則有一物之神」的萬物有靈觀。城隍信仰就是在這種萬物有靈的思維之下所產生的。

DSC01883  

( 102年 蘇府王爺廟入火安座繞境 霞海城隍 攝 )

城隍崇拜可追溯到周朝,是除夕要祭祀八個神之一水庸。據《禮記》所載,古代天子祭祀「八蜡」中的「水庸」,解釋為「水者隍也,庸者城也」,故一般認為此為祭祀城隍之始,但此時的八蜡之祭應僅由天子祭祀,與後世城隍信仰情況不太相同

DSC01606  

( 102年 蘇府王爺廟 霞海城隍 攝 )

城隍的信仰,直到東漢以後,隨著道教的建立及佛教的傳入,萬物有靈的觀念也受到這些宗教的影響與融合後,直到三國時代,民間才建有城隍廟來祀奉城隍爺。到了唐代,全國各地陸續建有廟宇,以祈雨、求晴、招福、穰災。宋朝時,朝廷對城隍爺相當的尊重,並將城隍人格化。而城隍的信仰到了明朝、清朝更為發達,城隍成了官民共祀的神祗。

DSC01750  

( 102年 蘇府王爺廟 霞海城隍 攝 )

因此我們知道,城隍歷經了各朝代的演變,從原來各地城池的守護神,逐漸轉變為護國佑民、守護鄉土的人格神,再轉化為掌理陰間法律的陰官,最後成為現今綜理陰陽兩界的司法神。

DSC01755

( 102年 蘇府王爺廟 霞海城隍 攝 )

【城安社稷積善門庭臻瑞慶】 【隍護蒼黔興仁第宅納禎祥】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淡水忠義宮蘇王爺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